網頁
▼
斯金納(B. F. Skinner)
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
斯金納(B. F. Skinner),提出
操作制約學習理論,提倡
編序教學
- 提出操作制約學習理論,將操作制約學習歷程分為兩種類型:
- 反應型條件作用(respondent conditioning):亦即Pavlov的古典制約,刺激替代式學習,為被動反應,如聽到巨大聲響會害怕
- 操作型條件作用(operant conditioning):亦即Thorndike的嘗試錯誤學習,個體在刺激情境中,出現一種自發性反應,反應後如獲得滿足的效果,則該反應因而加強,稱為操作性反應(operant response),為主動反應
- 正增強(positive reinforcement):指當個體反應後在情境中出現的任何刺激有助於該反應頻率增加者
- 負增強(negative reinforcement):指當個體反應後在情境中已有刺激的消失有助於該反應增加者,不同於懲罰
- 後效強化(相倚強化,contingent reinforcement):指個體因努力而成功,而繼續努力;因逃避而免於懲罰,而繼續逃避
- 普力馬原則(Premack’s principle),或稱老祖母法則(Grandma’s rule):即為後效強化的作用
- 強化程式(強化程序,schedule of reinforcement):指採用後效強化原理從事操作條件作用學習實驗時,在提供強化物的時間上做各種不同的安排:
- 立即強化(immediate reinforcement):個體表現正確反應後立刻提供強化物
- 延宕強化(延遲強化,delayed reinforcement):個體表現正確反應後,過一段時間才提供強化物,效果優於立即強化
- 連續強化(continuous reinforcement):每次個體出現正確反應後均提供強化物
- 部分強化(partial reinforcement):選擇在部分正確反應後才提供強化物,效果優於連續強化
- 固定比率式:依固定比率,對行為進行增強,如按件計酬
- 變動比率式:不固定比率,對行為進行增強,如賭博、樂透。停止增強後,效果維持最久
- 固定時距式:每間隔固定時間,對行為進行增強,如段考
- 變動時距式:不固定時間,對行為進行增強,如抽考
- 連續漸進法與塑造(行為改變技術的原理):將一連串反應的學習動作一個一個分解,最後將多個反應連貫在一起形成複雜行為的方法稱為塑造(shaping)
- 編序教學(programmed instruction, PI),學生以改編後的編序教材,自己進行學習
- 編輯教材的程序有五
- 界定範圍
- 蒐集資料
- 設計題目
- 編輯題目
- 設計增強
- 教學的過程有四
- 提示教材
- 學生作答
- 核對正誤
- 增強
- 編序教學的原理與學習心理學原則,歸納於以下;
- 先行確定學生的起點行為(entry behavior)與終點行為(terminal behavior);前者指開始學習時學生記有的先備知識或技能
- 將教材所訂的的整個教學單元,細分成很多小單元;教材由大單元至小單元、由易至難、由淺至深
- 採用連續漸進法的學習原則
- 可便於使用教學機(teaching machine)
- 編序教學的實施,原則上是一種個別化教學方式,學生一人可選擇多項教材
- 編序教學之構想,是以學生在自動的情境下學習
- 編序教學的效果較適合能力較高且個性較獨立的學生採用
- 電腦輔助教學(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CAI):由學生自行操作教學機,即可獲得知識,在使用上有其限制;其一,只適合用於學習記憶性與是非判斷的知識,而不適用於學習推理性與價值判斷的知識;其二,只適合有獨立性與進取心的學生
「延宕強化」效果會優於「立即強化」?!
回覆刪除那訓練師在訓練狗狗特技的時候,
不是都做對了就馬上給餅乾吃嗎?
應該是「立即強化」效果優於「延宕強化」吧?
補充:參見【延宕獎賞】
刪除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延宕獎賞
立即強化優於延宕強化。
回覆刪除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13640/?inde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