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02-25

德瑞克斯(Rudolf Dreikurs)

德瑞克斯(Rudolf Dreikurs)其理論又稱為邏輯結果(Logical Consequence)模式,主要認為孩子的行為都有目的,最基本的目的是想在團體中爭得一席之地,顯出自己的重要性,亦即孩子不良行為的動機都是來自於錯誤的目標
  • 錯誤的目標可分為以下四類:
  1. 尋求注意這類孩子的錯誤推論是,自以為只有在大家注意他時,他在世界上才有一席之地。其表現行為有以下四種:
    • 主動建設性行為,如:偏激的批評
    • 主動破壞性行為,如:愛表現、扮小丑、炫耀、搬弄是非、囉嗦
    • 被動建設性行為,如:過分愛乾淨、過分小心、刻意想成為楷模兒童
    • 被動破壞性行為,如:愛哭、害羞、不愛表現、無精打采
  2. 尋求權力:這類孩子的錯誤推論是,具有權力才能證明自己的重要性。這類孩子最明顯的特徵是具有攻擊傾向,想要當老大。其表現行為有:
    • 主動建設性行為,如:發脾氣、反駁、爭論、公然反抗、欺騙
    • 被動破壞性行為,如:懶惰、倔強、不服從、不在乎
    • 解決方案:提供選擇,讓孩子做主
  3. 尋求報復:尋求報復的孩子覺得生命對他不公平,沒有人會喜歡他,他的錯誤推論是傷害別人才能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地位,就如同別人傷害他一樣,容易觸法犯罪的人也是這類型的孩子。其表現行為則為:
    • 主動破壞性行為,如:傷害他人、偷竊、尿床
    • 被動破壞性行為,如:勉強、被動
  4. 自覺無能:這種孩子將無能當作盾牌,顯出無法勝任的樣子,避免任何可能失利的狀況。其表現行為只有被動破壞性行為,如:愚蠢、怠惰、拒絕與人互動
  • 孩子偏差行為的目的是尋求注意、尋求權力、尋求報復或自覺無能,必須視其環境及他自己確信用這種方式可以達到何種目的來決定,孩子可以用不同的行為方式來達成他的目的,而同樣的行為方式可能具有不同的目的。面對兒童的偏差行為時,問「為什麼」於事無補,瞭解行為背後的目標,才有可能改變其企圖

1 則留言:

  1. 您好,我想請問您德瑞克斯(Rudolf Dreikurs)的資料來源自哪本書,我想找那本專書來看,謝謝您。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