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02-23

凱勒(Fred S. Keller)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行為主義心理學教授凱勒(Fred S. Keller)在一九六0年代提出個人化教學系統即所謂的凱勒計畫(Keller Plan),是屬於個別化教學理論之一。凱勒計畫可以說是受到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史金納(B.F. Skinner)的增強理論編序教學理論的影響,試圖應用這些理論來改進當時教學的缺失。
  • 凱勒計劃(Keller Plan):又稱為個人化系統教學法(Personalized System of Instruction,PSI),在理論上乃根據心理學家史金納(B.F.Skinner)的操作條件理論精熟學習理論的原則,強調學生的自我控速的獨立學習,將教學過程的重心由「教師」轉至「學生」,將學習的主體性交還給學生,此一教學模式突破傳統教學的限制,被視為相當有效的教學策略,尤其適合運用於大學教育。主要包括下列六項特徵:
  1. 熟練標準:凱勒對每單元的熟練度要求極高,需達百分之百熟練度。後來之應用者修正為百分之九十。學習者通過單元考試即表示已達熟練標準。若未通過就需要重新學習直到考試通過
  2. 學生自我控速:允許學生依其性向、能力、時間及其他條件來決定學習進度。因此,每個學習者達成單元純熟所需的時間各自不同
  3. 單元考試和成績評量:主張將科目教材細分成許多小單元,每單元均有評量考試(形成性評量),學生應參加期末考(總結性評量),成績評定採「標準參照」制度,如果所有學習者都符合教師事先規定的成績計算標準,則所有學習者成績相同
  4. 立即回饋:認為立即回饋有助於學習成效的提昇,設有助理批改評量試題使學習者立即知道評量結果
  5. 助理制度:助理除擔任客觀的評量者,使學生得到立即回饋外,另外重要功能即是擔任一對一的學習指導者,並回答學生的各項問題。助理通常由修過該科目的學生或由班上學習進度較快的學生擔任
  6. 學習材料:凱勒教學模式中,學習材料是主要教學來源,教師只居輔助角色。學習材料包括:學習指引、指定閱讀的教科書及作業。由教師事先準備。學習指引包括各單元目標的明確敘述、教材內容的分析及示範練習題等,目標宜採取行為目標的敘述方式
  •  實施凱勒計畫的教學程序:
  1. 將教材分為多個小單元
  2. 學生按照自己的步調學習,每單元測試成績預定達設定標準(80分)為及格
  3. 學生學習快速成就優異者,可擔任輔助員
  4. 教學全程以自學輔導方式為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