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1

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

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屬於一種認知上的偏差,通常欠缺能力的人,反而會出現自我優越的感覺,誤認為自己比現實狀況更為優秀和傑出;簡而言之,越是平庸、無能的人,就越容易欠缺自知之明,而開始有自我膨脹、自我感覺良好的現象。

雖然每個人都有高談言論的自由,不過面對不是自己完全了解的事物,結果卻擺出所有「蠢蛋」專家和學者都看不透,只有他早就想到,這種無可救藥的無知絕對會讓旁人不禁心裡暗想:「難道他都不覺得自己很丟臉嗎?」然而,這就是心理學中的達克效應(D-K effect)的徵兆。

「達克效應」(D-K effect)原文中的「D-K」即是兩位美國心理學家名字的縮寫,大衛達寧(David Dunning)與賈斯汀克魯格(Justin Kruger)共同發表的研究,當時參考了生物學家達爾文所言:「無知比知識更容易造就自信。」然後便以這句話提出實驗來驗證這樣的說法。

Dunning 和 Kruger 將其歸咎於元認知上的缺陷,能力欠缺的人無法認識到自身的無能,不能準確評估自身的能力。也就是說,某種程度上缺乏了「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的心理功能,以致於能力較欠缺的人,無法認知到自身的無能,無自省行為、也無法準確衡量自身的能力;他們的研究還表明,反之,非常能幹的人會低估自己的能力,錯誤地假定他們自己能夠很容易完成的任務,別人也能夠很容易地完成。康奈爾大學的 David Dunning 和 Justin Kruger 於1999年首次在實驗中觀測到此認識偏差。

Dunning 和 Kruger 通過對人們閱讀、駕駛、下棋或打網球等各種技能的研究發現:
  • 能力差的人往往高估自己的技能水準;
  • 能力差的人無法真正見識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準;
  • 能力差的人無法認知且正視自身的不足,甚至不知道那些不足有多極端;
  • 若讓能力差的人能夠投以訓練,大幅地提高能力水準後,他們就能認知到之前自己有多無能。
    雖然達克效應早在1999年就被 Dunningt 和 Kruger 兩人提出來了,但是虛幻優越性的認知偏差是眾所周知的,歷史上很多知識份子都說過關於這一方面的話,也列為發現這個現象的人,比如:
    • 威廉莎士比亞 在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傻瓜認為自己是明智的,而聰明的人認為自己是個傻瓜」
    • 查理斯‧達爾文─「無知比知識更容易招致自信」
    • 伯特蘭‧羅素─「我們這個時代讓人困擾的事之一是:那些對事確信無疑的人其實很蠢,而那些富有想像力和理解力的人卻總是懷疑和優柔寡斷」
    Dunning 和 Kruger 認為這種效應是由於能力欠缺者的內在錯覺和能幹者對外界的錯誤認知:「無能者的錯誤標度源自於對自我的錯誤認知,而極有才能者的錯誤標度源自於對他人的錯誤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