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08

語言發展


 語言是聲音符號,表達人類思想和情感的工具,具有生成性、創造性與個別性
  • 語言發展理論
  1. 天賦論杭士基(Avram Noam Chomsky)主張的語言獲得機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LAD)
  2. 行為學派認為語言發展是後天學習而來的
  3. 認知建構論,主張語言發展與幼兒的思考、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相關,強調發展的成熟和後天的學習
  4. 互動論結合天賦論與學習論的觀點,主張語言發展由成熟、認知發展與社會互動的環境相互影響
  • 皮亞傑將語言功能區分為自我中心語言社會化語言二種
  1. 「自我中心語言」:指幼兒只為自己想說話而說話,及能得到快樂,並不在乎有沒有人聽,其特徵為:
    • 話語中以第一人「我」及「我的」等代名詞為最多
    • 反覆語:嬰幼兒常將所聽到的語言一再的重複,如聽到時鐘「答答」,也跟著模仿「da da」的聲音,甚至當作語言遊戲自娛
    • 獨語:幼兒常一個人自言自語地說話給自己聽
    • 集體的獨語:即使在團體中,幼兒仍自顧自的說話,並不期待他人的回應
  2. 「社會性語言」:幼兒漸長,社會化使幼兒已能真正的與聽話者對話,且能考慮到他人的觀點和反應。其特徵為:
    • 適應性的述說:此其幼兒企圖影響聽話者來聽他說話
    • 批評或指責:幼兒已能用語言來批評或指責他人缺點或過失
    • 命令或講求:幼兒以會用命令或講求口吻與他人互動
    • 質問:幼兒所發出的問題,幾乎都是想要獲得他人解答的
    • 問話或答話:幼兒已會回答他人的問題
  1. 自我中心語言(3 ~ 7 歲出現):又稱私語,為社會性語言到內在語言的仲介,能協助兒童計畫與執行計畫,以完成目標,故它是一種認知上的自我引導作用
  2. 內在語言(7歲後出現):是心智活動在內心的運作及自我對話,為語言經驗的整合
  • 語言結構的四個要素
  1. 語音(phonetics):為基本的聲音單位,又稱音素。幼兒藉由主動的模仿成人的聲音,轉化為自己的發音方法。語音的辨別力在1歲前便已成熟,3到4歲是語音發展的黃金時期
    • 聲調的發展順序為先能區分一聲及四聲,再進而能區分二聲、三聲,約2歲前完成
  2. 語意(sematics):為對字詞意義的理解,又稱詞素。是語言理解及使用的基礎,與認知發展相關
    • 詞性發展順序為:名詞→動詞→代名詞→形容詞
  3. 語法(syntax):為句子結構的組合規則
    • 發展順序為:陳述句→疑問句→否定句;不完整句→完整句
  4. 語用:為語用的應用,涉及社會語言知識,需同時考慮聽者的想法及感受
    • 3歲前語言的功能為發問、要求及回答;3歲到6歲語言的功能多了命令、商量及表達
    • 6歲時語言呈現精緻化,有後設溝通能力,指的是能依聽者的特性調整說話及表達方式的能力
  • 語言發展的階段:史登(W. Stern)將語言發展分兩個時期,包括前語言階段語言發生階段
  1. 前語言階段(準備期):此期分2個階段
    • 咕咕期(Cooling,約1到2個月出現):發出像鴿子般的咕咕聲,會有簡單的發音,稱為爆發音,嘗試發出各種單音,稱為發聲遊戲(Vocal Play)
    • 呀呀學語期(Babbling,約4到6個月後出現)此期是語言發展的基礎,如mama、papa,但此時期的發音不具意義
  2. 語言發生階段:為真正的語言產生
    • 單字句期(1到1.5歲):發出一個字來代表句子,輔以動作的表答,「糖」可能代表「我要吃糖」或「糖糖不見了」等意義
    • 雙字句期(1.5到2歲):發出如電報式的語言,又稱電報式語言,如:媽媽球球、爸爸吃。此時語彙會大量累積,稱為「命名爆炸」,常出現對文字過度延伸的情形(將貓也當成是狗),又因此時期喜歡指稱物體,故又稱為「稱呼期
    • 文法期(2到2.5歲):主要為簡單句的使用,開始使用代名詞及形容詞,出現疑問句,並以自我中心思維為主,常使用以我─作為開頭的句子
    • 好問期(2.5到3歲):因果關係萌芽,喜歡探求事物,常問「為什麼」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