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02-24

柯伯格(L. Kohlberg)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柯伯格(L. Kohlberg)柯伯格是道德發展階段論的建構者,採實證的方法建構道德認知發展理論,提倡道德發展三期六段論
  • 提倡道德教學採用「加一原則」與「道德兩難情境
  1. 加一原則:柯爾柏格提出,道德教育可用提高一層的方式,在六階段中提昇一階段讓學生去思考判斷,提昇兒童道德認知水平
  2. 道德兩難情境(Moral Dilemmas):所謂兩難困境問題討論就是提供一個道德衝突的情境,讓個人依其理由作選擇並檢視自己的理由。柯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認為道德認知階段的演進,是當認知發生了不平衡,才會進入另一個階段,而階段的演進是循序漸進的,個人無法理解超出自己階段以上的道德推理。所以道德兩難困境問題討論即是提供人們道德選擇的情境,主要目的在於經由討論過程提昇人的道德認知階層,以及增進道德判斷的能力
  • 男性道德認知判斷偏於理性;女性道德認知判斷偏重感情
  • 道德發展三階六段論
  1. 道德成規前期(Preconvenitonal Level of Morality):又稱前習俗道德期(水平),九歲以下的兒童(幼稚園、小學低年級),在面對道德兩難情境從事道德推理判斷時,尚待有自我的中心傾向;凡事必須先考慮行為的後果是否能滿足自己的需求,不能兼顧行為後果是否符合社會習俗或社會規範的問題
    • 第一階段避罰服從導向,尚缺乏是非善惡的觀念,只因恐懼懲罰而服從階段
    • 第二階段相對功利導向,行為的好壞依行為後果帶來的賞罰而定,得賞者為是,受罰者為非,自己無主觀的是非標準(相對功立取向是一種利益交換的心態,是具體且現實的,他幫助別人是為了希望別人幫助他)
  2. 道德循規期(Conventional Level of Morality):又稱習俗道德期,九歲以上一直到成人,面對道德兩難的情境時,一般是遵從世俗或社會規範,從事道德推理判斷。小學中年級至青年、成年,個人由了解、認識團體規範,進而接受、支持並實踐規範
    • 第三階段尋求認可導向(好孩子規定),順從傳統要求,負大眾意見, 求別人讚許而表現從眾行為。社會大眾可認的就是對,社會大眾反對的就是錯誤的
    • 第四階段順從權威取向,一種信守法律權威重視社會的心理取向。在心理上認同自己的角色,在行為上有責任心、義務感
  3. 道德自律期(Postconventional Level of Morality):又稱後習俗道德期,個人面對悠關道德的情境時,可本諸自己的良心及個人的價值觀從事是非善惡的判斷,而未必完全受傳統習俗或社會規範所限制(有所為,有所不為)
    • 第五階段社會法制取向,合乎於社會大眾權益所訂定法規為基礎作為道德判斷的標準,尊重法制但不受限於法條,法律是人訂的,應適時予以修正
    • 第六階段普遍倫理取向,個人根據他的人生觀、價值觀,建立了他對道德事件判斷時的一致性和普遍性的信念(良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