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08

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s theory)

美國Stanford大學心理學家辛巴杜(Philip Zimbardo)曾在1969年在美國加州做過這樣一項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一輛停在比較雜亂的街區,一輛停在中產階級社區。他把停在雜亂街區的那一輛的車牌摘掉,頂棚打開,結果一天之內就被人偷走了。而擺在中產階級社區的那一輛過了一個星期也安然無恙。後來,辛巴杜用鐵錘把擺在中產階級社區的這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
  • 威爾森(James Q. Wilson)和凱林(George L. Kelling)兩個研究犯罪學家依循這項試驗,於1982年提出了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s theory),此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傚,甚至變本加厲。以一幢有少許破窗的建築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將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最終他們甚至會闖入建築內,如果發現無人居住,也許就在那裡定居或者縱火。又或想像一條人行道有些許紙屑,不久後就會有更多垃圾,最終人們會視若理所當然地將垃圾順手丟棄在地上。因此破窗理論強調著力打擊罪行,以「零容忍」的態度面對罪案
  • 修補破窗(Fixing Broken Windows)理論就社區失序的情況,凱林與另一學者科爾斯(Catherine Coles)於1996年提出「修補破窗(Fixing Broken Windows)理論」。他們認為執法者應儘早識別及緊密留意和控制高危險群,另外須保護守法的青少年,同時要促進居民參與維持公眾治安及協調社區內不同的團體處理治安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