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14

班克斯(J. A. Banks)

班克斯(J. A. Banks)在1997年,以美國獨立宣言的「人人生而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為解釋,認為多元文化教育是任何人都應為了權利與平等而奮鬥的過程
  • 班克斯提出多元文化教育需涵蓋三個層面
  1. 它是一個觀念、概念:主張所有的學生不論其所屬的種族、性別、社會階級或文化特質,在學校中都應該獲得平等的教育機會
  2. 它是一種教育改革運動:多元文化教育希望藉由反應不同文化和不同族群社會,帶動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改革。其改革範圍包含整體的學校或教育環境,而不單只是正式課程而已
  3. 它是一種持續不斷的過程:因為它期望要達成的理想目標,像是提供均等的教育機會和根除各種形式的歧視等,在人類社會中是無法充分實現的,唯有透過教師及教育體系長期的努力才能往理想靠近
  • 多元文化課程的統整模式
  1. 貢獻模式(Contribution Approach):此一取向是多元文化課程發展的第一個階段,藉由對某些少數特定的族群中有所貢獻的英雄人物之事蹟,在特別的假日,節慶或典禮中,加以表揚
  2. 添加模式(Additive Approach):此一階段是課程發展的第二階段,不改變課程結構,在既存的課程結構中,添加某一特定族群的鄉土文化內容,把民族有關的內容、機會、主題、和觀點納入課程之中。但仍是以既有的課程結構為主
  3. 轉化模式(Transformation Approach):此階段為課程發展的第三階段,已經改變既有的課程結構,允許不同族群、宗教團體能從學校課程,學習其固有的風俗習性,且從不同文化,族群的角色來建構自己的概念與觀點。使學生採用不同民族和文化團體的觀點,來看機會、問題、事件和主題。也能從不同文化、族群的角色,來建構自己的概念與論點,這是一個較為理想的多元文化課程設計模式
  4. 社會行動模式(Social Action Approach):此一階段又比轉化取向更高一層,除了採取轉化取向的方式之外,又增加對種族問題、性別、階級、概念、及社會論提的省思,並在該論題討論中,澄清自己的價值觀念,在反省思考的決策之後,能採取行動,將改革理念付諸實現,讓學生針對社會問題作成決定,協助此類問題解決,由於改革輻度較大,執行可能不易
  • 評論:
  1. 班克斯的多文化課程設計的理論模式是具有代表性、階段性、發展性、層次性
  2. 貢獻模式與添加模式只是在既有傳統的課程架搆上介紹或附帶增加一些有關的內容,但仍以主流文化的觀點來設計課程
  3. 轉化模式則是改造整個學校課程結構,將多文化內容融入整體課程與活動之中
  4. 社會行動模式則是進一步從文化認知邁向價值觀念的情意學習,進而採取行動,致力於消弭種族、文化的偏見及刻板印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