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08

防衛機轉(Defense Mechanism)

防衛機轉(Defense Mechanism),是指人們在應付挫折情境時,為防止或降低焦慮與壓力所採取的一些習慣性的適應行為。因為防衛機轉是在「自我」(ego)中運作,也是為了保護自我而來,所以它又稱為自我防衛機轉(Ego Defense Mechanism)。具體言之,防衛機轉旨在保護及增強自我的功能,俾以平衡各種需求與驅力之間的競爭或衝突。防衛機轉是正常而非病態的行為, 適度的使用將有助於心理健康及人格的健全發展,但如過度的使用或將它當成是逃避現實的手段,則將會造成人格發展的偏差,甚且會產生異常的行為及心理疾病
所有防衛機轉的運作都有二種特徵:其一是,它們都否認、曲解、扭曲現實;其二是,它們都是在潛意識下運作,所以人們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換言之,防衛機轉的運作是不為人知,也無法加以控制
  • 按照心理成熟度分類
  1. 自戀心理防衛機制(一級防衛機制):包括否定作用、歪曲作用、外射作用,它是一個人在嬰兒早期常常使用的心理機制。早期嬰兒的心理狀態,屬於自戀的,即只照顧自己,只 愛戀自己,不會關心他人,加之嬰兒的「自我界限」尚未形成,常輕易地否定、抹殺或歪曲事實,所以這些心理機制即為自戀心理機制。一名成年人還運用「自戀機制」來進行自我心理防禦,是很危險的
  2. 不成熟心理防衛機制(二級防衛機制):包括投射作用、退化作用、幻想作用,此類機制出現于青春期,成年人中出現也是屬于正常的
  3. 神經性心理防衛機制(三級防衛機制):包括轉移作用、反向作用、合理化作用,這是兒童的「自我」機制進一步成熟,在兒童能逐漸分辨什麼是自己的衝動、欲望,什麼是實現的要求與規範之後,在處理內心掙扎時所表現出來的心理機制
  4. 成熟心理防衛機制(四級防衛機制):包括壓抑作用、昇華作用、補償作用、幽默作用。是指「自我」發展成熟之後才能表現的防禦機制。其防禦的方法不但比較有效,而且可以解除或處理現實的困難、滿足自我的欲望與本能,也能為一般社會文化所接受
  • 行為性質分類
  1. 逃避性防衛機制:壓抑作用(Repression)、否定作用(Denial)、退化作用(Regression)
  2. 自騙性防衛機制: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合理化作用(Rationalization)、抵消作用(Undoing)、隔離作用(Isolation)、理想化(idealization)、歪曲作用(Distortion)
  3. 攻擊性防衛機制:轉移作用(Displacement)、投射作用(Projection)
  4. 代替性防衛機制:補償作用(Compensation)、幻想作用(Fantasy)
  5. 建設性防衛機制:昇華作用(Sublimation)
各種不同的防衛機轉(Defense Mechanism)
  • 否定作用(Denial):否定作用是一種最簡單的防衛機轉,它與壓抑作用非常類似;它不似壓抑作用是把已發生的痛苦經驗有目的的遺忘掉,而是根本將已發生的不愉快經驗加以否定,即拒絕接受它們已發生或已存在的事實
  1. 壓抑作用是遺忘不好經驗的歷程,否定作用則是否認不好經驗存在的歷程,也就是說,自我藉著「否定」來逃避心理上的痛苦。運用否定作用的人,不但否定了事實的存在,而且相信沒有這個事實
  2. 如過度使用否定作用,可能就會產生妄想的異常行為
  3. 一位兒童受到父母不人道的暴力而造成傷害後,他卻認為自己未受任何傷害
  4. 俗語所謂的鴕鳥政策掩耳盜鈴眼不見為淨,都是否定作用的表現
  • 歪曲作用(Distortion):是一種把外界事實加以曲解、變化以符合內心的需要,用誇大的想法來保護其受挫的自尊心,這是歪曲作用的特例。因歪曲作用而表現的精神病現象,以妄想或幻覺最為常見
  1. 妄想是將事實曲解,並且堅信不疑,如頑固地認為配偶對其不貞
  2. 幻覺乃是外界並無刺激,而由腦子裡憑空感覺到的聲音、影像或觸覺等反應,它與現實脫節,嚴重歪曲了現實
  • 投射作用(Projection):也稱外射,是自欺性的機轉,屬於不成熟心理防衛機轉(Immature Mechanism)。係將一切不愉快之遭遇,諉過於他人或環境,藉以掩飾自己,防衛自己,作為解決挫折衝突及維護自尊之手段。 將己身的不愉快遭遇認為是他人所致,或將自己無法接受的情感、情緒、內心本意等等,投影至他人身上,認為並非自己所想,而是他人緣故才導致,以產生(負面的)行為
  1. 當某人常常特別強調或大聲疾呼:「他才是同性戀者」、「他才愛女生」或「他才作弊」時,這個人就很有可能是在使用投射作用,而他正可能就是一個同性戀者,愛女生者或是作弊者
  2. 投射作用通常有二個目的,第一個是使用比較小的危險來替代比較大的危險,藉以降低焦慮;第二個是使用保護自己的方法,以表達個人的衝動
  3. 學生在考試時想要作弊,便以投射作用認為其他學生一定也想以作弊取勝,「既然別人都這樣想了,那也不差我一個」,藉此減低罪惡感
  4. 俗諺中的五十步笑百步龜笑鱉無尾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 壓抑作用(Repression):也稱為潛抑作用(Repression),防衛內心衝突的最原始方法,亦是其他心理防禦機轉的根源,在防衛機轉中屬於神經症性防衛機轉(Neurotic Defense),大部份來自於潛抑孩童時期的某些衝動
  1. 由於從意識層驅入潛意識層,這些壓抑到潛意識裡的潛抑訊息,僅是暫時的潛伏,並未被遺忘或消失,仍會持續地暗中影響個體的行為,使個體在日常表現中不知不覺地做出一些自己也不明究理的莫名舉動,抑或產生奇異難解的感覺。潛抑在潛意識裡的內心衝突,其強度並未減弱,它們仍不時以不同方式從潛意識竄越而出,因此個體須不斷耗費心力,才能將其壓抑,使個體常感心神耗竭
  2. 對痛苦體驗或創傷性事件的選擇性遺忘,是壓抑的典型表現。小至日常的口誤或筆誤,大至幼時遭遇性侵害的當事人,潛抑其記憶於潛意識中。皆為潛抑作用的不自覺主動性遺忘(並非「否認事實」)
  3. 心理分析論者所稱的動機性遺忘(Motivate Forgetting)
  • 內射作用(Introjection):將外界的錯誤或情感指向自己。例如他人發生意外,卻怪責自己不事先作出提醒,並過份地承擔一切後果。這種想法很容易引起「自責」、「自殺」等念頭
  • 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反向作用也稱為「反應形成機轉」或稱反應結構(Reaction formation),所謂反向作用,是個體內心(潛意識中)不能為意識所接受之觀念、情感、衝動及慾望,由於自知這些無法見容於社會,因此為防止此類具有威脅性或危險性的衝動與慾望被表達出來,個體將以相反的態度與行為等型態表現在意識層面
  1. 行為上極力表現的,卻恰與內心隱藏的真正動機相反,其刻意展現的相反的面貌,為的就是要壓抑真正的衝動與慾望。例如表現出濃烈的愛以掩飾心中的恨,或是小男生刻意欺負喜歡的小女生
  2. 如何去分辨何者是反向作用的行為?何者又是真實的行為呢?一般而言,凡是以極端、誇張、重複、不尋常或強迫性的方式,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或情感者,就可能是反向作用下的行為
  3. 反向作用可解釋:「過度的自尊往往是為了掩飾內心的自卑」,或是人際交往中,內心明明渴望獲得他人青睞,卻總是不自覺在緊要關頭做出氣走對方的事
  4. 俗諺中的此地無銀三百兩亦是反向作用欲蓋彌彰的最佳寫照
  • 退化作用(Regression):又稱退行作用,當人在幼稚時期,為了滿足某些需求或慾望,常會表現出一些特定的行為來,當特定的行為一出現就可能會滿足某些需求或慾望。例如,嬰兒肚餓口渴,一哭,媽媽馬上會將食物或飲料送進其口中;小孩孤單無助時,一叫「媽」,母親就會到身邊來,他馬上會得到安全感。當成人常常出現這些行為時,他可能就是在運用退化作用這種防衛機轉。所謂退化作用,是指個人將自己的行為改以較幼稚的方式表達出來,藉以暫時獲得安全、滿足以消除焦慮之痛苦的歷程。換言之,當人們遇到挫折、危險或心不甘情不願的情境時,會放棄已經學得的成人技巧不用,而恢復使用比較幼稚的方式去應付事情,以滿足自己的慾望者,就叫做退化作用
  1. 譬如一個成年人,當遇到困難無法對付時,便覺得自己身上的「病」加重了,需要休息,以此來退回到兒童時期被人照顧的生活中去,這就是無意識地使用精神防禦的退行機制
  2. 像人一遇到重大挫折時的呼天搶地,直叫媽,或遇到困難時咬指甲(鉛筆)、吸手指,或一緊張就頭痛、胃痛、肚子痛、手腳麻木等,都是退化作用的表現
  3. 所謂的「考試症候群」、「星期一症候群」之形成原因,很可能都是過度使用退化作用的結果
  • 補償作用(Compensation):是當個體在某個領域中遭受挫折,或是外貌、才能具有缺陷,或因自身的缺憾及某方面的弱點而不能達到目的時,採「隱惡揚善」的方式,掩飾其先天或後天缺憾所造成的自卑感,進而彌補因失敗而失去的信心與自尊,其積極作用是「展其所長、補其所短」
  1. 補償作用又可進一步分為直接補償(Direct Compensation)間接補償(Indirect Compensation),也有學者稱為「一般補償」與「過度補償」
    • 直接補償(Direct Compensation):強調個體在某一領域有深刻的挫敗經驗、實質的身心缺陷或是沉重的自卑感,因此便集中其心志與力量,在自己最感自卑的領域裡,積極克服此一領域之缺陷與不足,經由加倍努力,不僅克服缺陷,更達到卓越非凡,例如一個天生口吃的人成為傑出的演說家
    • 間接補償(Indirect Compensation):當個體在某一領域或某方面遭到挫敗後,自知其有力有未逮,在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情形下,乃轉移其努力的方向,並且獲得成功產生心理補償。重點區辨為此一「改變、轉移」的心念,間接心理補償的心境,可比擬為『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之感,例如容貌平庸的女孩努力用功,爭取好成績
  2. 適度使用補償作用,會產生正面、積極的結果,惟過度使用,就可能會造成無可彌補的遺憾。如,童年極端困苦,要什麼沒什麼的暴發戶、商場大亨,為了彌補幼年不堪回首的心理創傷,於是對其不成材的兒子寵溺有加,最後的結局是,兒子敗光家產,惹禍上身又連累老子
  3. 俗語所說的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就是一種補償作用
  • 幻想作用(Fantasy):所謂幻想作用,是指當一個人遇到現實上之挫折或困難時,無法以實際的現實方法來處理這些挫折或困難的問題,就利用想像的方法,將自己與現實世界脫離,存在於幻想之境界中,用想像的情感、希望與策略處理及因應心理上的挫折與困難,以得到內心之滿足與降低焦慮的歷程。因為是使用想像的方法,所以幻想作用的歷程不必依照現實原則,也不必遵循衍生性思考程序(secondary thinking process)來處理心理上的挫折或困難,而是使用原始性思考程序(primary thinking process)來因應問題
  1. 一個受盡他人百般侮辱、欺凌又怨氣無處發的武俠小說迷,在對社會正義徹底絕望後,他會幻想成自己是「張三丰」、「郭靖」、或「基度山」
  2. 一個成天沈迷於「王子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日子」的人,就可能是在現實戀情中的失意人
  3. 有些少年不滿意自己的父母,就常常幻想自己是個養子,原本生於富貴的家庭,將有一天,他會回到親生父母的身邊
  • 轉移作用(Displacement):個體把對某人事物積鬱的情緒、衝動(通常為負向),轉移到另一個比較不具危險性與威脅性的人事物身上,以尋求發洩,減輕自己的精神負擔。被轉移的對象,可以是人、動物,也可以是無生命的物體。轉移作用可以解釋許多人際磨擦,其個體衝動的性質及其目的並未改變,只是遭受發洩的客體改變,變成原始對象的替代
  1. 被老闆痛罵而一肚子火的上班族男子,晚上回家便容易挑剔妻小的缺點爆發爭吵,以發洩白天的火氣
  2. 王小弟的寵物是一隻北京狗,他與牠日夜相伴、形影不離,有一日北京狗走失了,王小弟就將北京狗的情感轉移到一隻布娃娃狗上
  3. 以咬指頭替代吸吮奶嘴等,也都是轉移作用的使用
  • 昇華作用(Sublimation):屬於最成熟的心理防衛機轉,是效果強大、最能解決問題的防衛機轉,但也需要最高的自我成熟。個體將不被社會接受的動機、慾望加以改變,把這些「本能性」的驅動力(通常為性之本能)等不被接受的衝動,朝向另「非本能性」方向作一偏轉,將其中精神能量轉化成為較高境界且正向、符合社會標準、可被容許、甚至被讚揚的行為方式表現出來
  1. 小時候在學校被人欺負,所以長大努力考進警校,以維護社會正義
  2. 情感受創的人不再顧影自憐、怨天尤人,將己身遭遇故事書寫成經典小說
  3. 飽受耳疾之苦卻名曲流芳的貝多芬,以及受精神分裂症一生困苦潦倒卻遺作盛名的梵谷
  • 合理化作用(Rationalization):是個體對於某些不願接受之矛盾信仰、言論、想法、行為,以及動機等,賦予合乎情理的解釋,以及勉強能被接受之理由,以掩飾的方式重新詮釋,藉由自欺的行為自圓其說,使其能說服自己或被他人接受,以獲得心理上的調適
  1. 酸葡萄心理紅顏薄命等,都是合理化作用下的推詞
  2. 依不同的合理化方式,可分為:
    • 酸葡萄:凡事自己想要的東西,而能力無法取得時,就加以破壞。如同預言故事中的狐狸抓不到葡萄時就說:「那葡萄是酸的,我原本就不要吃它」
    • 甜檸檬:得不到原來所需求的,而對非原本想要的東西加以讚賞。如檸檬原本是酸的,但自己花了很多力氣得來的只是個酸檸檬,是很丟臉的事。因此就自己直誇『檸檬』多麼的甜
    • 推諉:遇到問題時,將不願接受的事實推到別人事物上。例如:兩個兄弟在搶一件玩具時,不小心將火車頭拉斷了,這時哥哥就責備弟弟說:「都是你不給我,跟我搶,才會把它弄壞的。」
    • 援例:引用慣例或別人的行為來證明自己的行為是合理的。如自己偏食不吃青椒,卻說,老師也挑食不喜歡吃青椒
  3. 又稱文飾作用
  • 隔離作用(Isolation):又稱解離作用(Dissociation)把令人感到相當痛苦的感覺從意識層面中加以區隔,使當事人對該事件失去感覺,於是在面對或回想該事件時便不會感到痛苦了
  1. 青少年經常以「不知道」、「還好」回應任何問題,以降低自己因不確定如何回應可能出糗帶來尷尬
  2. 有的當事人在陳述自己遭到的迫害或虐待時,彷彿在陳述別人的事,看不出痛苦的表情,便是隔離作用運轉的結果
  3. 有時隔離作用和超理智是很相似的,對於某些該有情緒的事件,當事人卻顯出一副淡漠的樣子。壓力未宣洩,可能轉移到身體病痛、生理疾病來表現出來。久而久之,心中意念從意識中分離出來,獨自運作,結果某些心理內涵與重要人格分裂,或失去正常的思想與情感間的關聯性,導致失憶症、夢遊症、多重人格等
  4. 例如,不說人死了,而說仙逝或長眠等,這樣感覺上不會感到太悲哀或不祥
  • 抵消作用(Undoing):指象徵性的事情來抵消已經發生了的不愉快的事情,以補救其心理上的不舒服的一種心理防衛術
  1. 健康的人常使用此法以解除其罪惡感、內疚感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有時,抵消作用不是用來彌補已經發生了的事實,而是用來抵消自己內心的罪惡感,或自己以為邪惡的念頭
  2. 過年時摔破了杯碗,便說「歲歲平安
  • 仿同作用(Imitation):模仿心目中萬能的父母或心儀的偶像,希望跟對方一樣擁有才華或名望,脫離醜小鴨的形象
  • 幽默作用(Humor):是指以幽默的語言或行為來應付緊張的情境或表達潛意識的慾望。通過幽默來表達攻擊性或性慾望,可以不必擔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類的幽默(笑話)中關於性愛,死亡、淘汰,攻擊等話題是最受人歡迎的,它們包含着大量的受壓抑的思想

11 則留言:

  1. 來討論一下,你們覺得「工作辛苦了好一陣子,花一筆大錢來犒賞自己」是屬於哪一種防衛機轉?
    又,「考試考差了,去大吃一頓,減少痛苦」是哪一種防衛機轉?
    又,「為了一個報告壓力很大,去大吃一頓,減少痛苦」是哪一種防衛機轉?

    回覆刪除
    回覆
    1. 個人覺得是...
      「工作辛苦了好一陣子,花一筆大錢來犒賞自己」→ 昇華作用
      「考試考差了,去大吃一頓,減少痛苦」→ 抵銷作用
      「為了一個報告壓力很大,去大吃一頓,減少痛苦」→ 轉移作用

      刪除
    2. 我個人覺得第一、二都是抵消(因為兩者都是用不相干的事情來彌補心中的罪惡感),最後一個是合理化...

      刪除
    3. 1. 抵銷:用花錢犒賞,來抵消已經發生了的不愉快的事情(辛苦加班),補救其心理上的不舒服。

      2. 轉移:把負向情緒(考試考差),轉移到不具危險的事物上(大吃一頓),尋求發洩。

      3. 退化:(報告壓力大-精神上的危機與不舒服)行為改以較幼稚的方式表現(大吃一頓-生理上的滿足)。

      刪除
    4. 個人認為,三個都是合理化......
      「工作辛苦了好一陣子,花一筆大錢來犒賞自己」
      →真正目的(真理由)是花錢,工作辛苦是理由(好理由)
      「考試考差了,去大吃一頓,減少痛苦」
      →真正目的(真理由)是大吃一頓,考試跟減少痛苦都是理由(好理由)
      「為了一個報告壓力很大,去大吃一頓,減少痛苦」
      →真正目的(真理由)是大吃一頓,報告跟跟減少痛苦都是理由(好理由)

      刪除
  2. 我的父母有很嚴重的自戀心理防衛機制,我該怎麼辦才好?ˊ_ˋ

    回覆刪除
  3. 請問防衛機轉跟疾病能有相關聯嗎?
    是否能知道那些防衛機轉與那些疾病有關?
    或者是那些是疾病患者常用防衛機轉?
    我想知道有關焦慮症跟憂鬱症患者常用的防衛機轉有哪些?

    回覆刪除
  4. 這個blog太厲害了, 謝謝

    回覆刪除
  5. 如果A的朋友讀書比佢叻,A同佢朋友講,B唔使點讀都叻喇,這是那類型呢﹖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