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納德‧溫納(Bernard Weiner, 1935-)當代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主要研究領域是社會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研究興趣是動機情緒和
歸因理論
- 歸因論(Attribution Theory)的基礎來自於海德(Heider)與羅特(Rotter),後由溫納(Weiner)集大成,溫納的歸因論對行為的歸因偏重在對行為結果的成敗的解釋,固又稱成敗歸因
- 人們對行爲成敗原因的分析可歸納爲以下六個原因:
- 能力:根據自己評估個人對該項工作是否勝任
- 努力:個人反省檢討在工作過程中曾否盡力而爲
- 工作難度:憑個人經驗判定該項工作的困難程度
- 運氣:個人自認爲此次各種成敗是否與運氣有關
- 身心狀況:工作過程中個人當時身體及心情狀況是否影響工作成效
- 其他:個人自覺此次成敗因素中,除上述五項外,尚有何其他事關人與事的影響因素(如别人幫助或評分不公等)
- 以上六項因素作爲一般人對成敗歸因的解釋或類别,溫納按各因素的性質,分别納入以下三個向度之内:
- 因素來源:指當事人自認影響其成敗因素的來源,是以個人條件(内控),抑或來自外在環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狀況三項屬於内控,其他各項則屬於外控
- 穩定性:指當事人自認影響其成敗的因素,在性質上是否穩定,是否在類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與工作難度兩項是不致隨情境改變的是比較穩定的。其他各項則均爲不穩定者
- 能控制性:指當事人自認影響其成敗的因素,在性質上是否能否由個人意願所決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隻有努力一項是可以憑個人意願控制的,其他各項均非個人所能爲力
- 根據學生自我歸因可預測此後學習動機
- 學生自我歸因雖未必正確但確是重要的
- 長期消極心態有礙學生人格之成長;對積極歸因者,屬求成型學生(success-oriented
student);對消極歸因者,屬避敗型學生(failure-avoiding)
- 教師的回饋是影響學生歸因的重要因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