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08

實用主義(Ragmatism)教育理論

實用主義是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之交興起於美國的一種哲學運動,它的主要奠基者是三位美國哲學家:皮爾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1839-1914)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杜威(John Dewey,1859-1952),一般也以這三位作為實用主義的代表人物,因為三個人皆為美國人,所以可以說實用主義是道地的美國哲學
實用主義一詞是由英文Pragmatism翻譯而來,而Pragmatism則由希臘文衍生而來,其原來的意思是行動(Action),而實踐(Practice)與實際的(Practical)兩個字,則是從行動一詞推演出來
皮爾斯最早提出實用主義,他於一八七八年提出了Pragmatism一詞,到了一九O七年,詹姆斯出版了《實用主義》一書,實用主義的理論才更加系統化。在思想發展的順序上,我們可以說詹姆斯的實用主義是受到了皮爾斯的啟發,對皮爾斯而言,實用主義只能與科學哲學發生關聯,但是詹姆斯卻把實用主義帶進道德哲學及宗教哲學的領域中。就實用主義之推廣而言,詹姆斯當居首功,而世人也多由他的著作認識實用主義。而到了杜威,更把實用主義的觀念應用到許多學術領域的方面

實用主義形成的背景因素
實用主義早在希臘時代,就可尋得蛛絲馬跡,經由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現實的力量,一般認為實用主義的形成是與工業革命、民主運動、科學思潮及達爾文的進化論有很大的關係,以下就這四點分別說明
  • 工業革命:十八世紀末,蒸汽機的發明帶動了人類文明的革新,例如:因生產的快速而帶動了工商業的發達與城市的興起;因交通的便利而加速了人口的流動與訊息的傳遞;因社會的分工而喚起了致富的觀念與職業的興趣;因各個行業的繁榮而促進了普通教育的擴張與職業教育的抬頭。而由於社會的劇變,勢必會引起不少新的社會問題,因此又需要尋求新的解決方法。這些都對實用主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 民主運動:一七六二年,盧梭『民約論』的出版可說是民主運動史上的大事,之後又有美國的獨立運動與法國的大革命發生,也都成了民主路上的里程碑。實用主義者認為民主是時代的潮流,他們接納民主的思想,且大力的推動民主,他們不僅是希望政治民主化,更希望社會民主,不僅是個人的追求民主,也要讓全世界的人都學習民主
  • 科學思潮:實用主義萌芽的時代,也正是科學成就輝煌的時代
    • 科學對實用主義的影響很多,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把科學方法當作是求知的工具,即所謂的觀察與實驗的方法。這種方法不僅可以產生新知識,也可以用來驗證舊觀念,這都是實用主義者所強調的。第二、把科學的觀念看作可變的結果。由於科學的新發現不斷地修正舊觀念,使實用主義者改變了對科學的看法。第三、把科學方法用來研究社會與哲學。尤其是杜威,他試圖把科學的方法應用在社會問題的處理及哲學的研究方面。杜威認為,思想是幫我們解決問題的工具。我們由有問題的情境走向安全可靠的情境的整個過程,就是思想的表現,也是一個探究的過程。他並建立了一套探究的邏輯和工具主義的真理理論,由此可知,科學影響實用主義之大
  • 達爾文的進化論:十九世紀後期出現的達爾文進化論,對當時整個西方的思想界都是個巨大的衝擊,實用主義者當然不例外。實用主義的宇宙論及相對的真理論,都是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實用主義者之一的柴兒滋(John L. Childs)曾說過,如果沒有達爾文的進化論,實用主義可能不會產生,兩者的關係由此可見

實用主義教育哲學代表人物 
皮爾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就歷史的起源而言,皮爾斯是實用主義的開創者,實用主義的主旨首次出現於皮爾斯一八七八年的〈如何使我們的觀念清楚〉一文。不過,他把實用主義限定在科學方法論的脈絡中,而做為廣義的探究理論的一環。他對教育的看法並不多,偶而可見者亦多是附帶地隨著對於探究問題的討論出現。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零星的意見,雖然與皮爾斯的實用主義在精神上沒有違背之處,但是二者之間也沒有直接的關係。換言之,皮爾斯這些有關教育方面的意見,並不見得能夠恰當地被稱為「實用主義的」教育觀;而就其意見的分量來說,也根本不夠資格稱為教育觀或教育哲學。皮爾斯哲學關懷的層面雖然很廣,但是,對於教育問題的興趣卻不顯著
詹姆士(William James):詹姆士僅僅以真理的理論為中心,在詹姆士看來,所謂方法無非就是達到真理的方法。他把真理看作成各種信念,除了科學信念,也包括即宗教的、道德的和認識的概念,此外,詹姆士更強調了功利主義的原則,他著名的代表作《實用主義》就是要獻給英國的功利主義者─穆勒。詹姆士曾經被人們稱為認識論的功利主義者(epistemological utilitarian)。當然這個稱號並不是非常確切的。因為詹姆士並不強調認識的作用,其次詹姆士作為一個實用主義者,他和一般功利主義者不同。多數的功利主義者都強調認識的意義,重視理性的作用,他們的功利主義的原則並不是非理性主義的,而詹姆士強調行為的效果,是根本否認理性的作用的
  • 詹姆士的宗教哲學認為,既然真理就是「對自己有用」,那麼,當宗教信念和行為也能夠帶來益處的時候,它們也就成為了真理。詹姆士指出,宗教的真理性並不在於它是否反映了客觀的存在,也不在於它的邏輯結構,而在於它「有用」。所以從「真理是有用的」這個結論可以直接得出「宗教是有用的,因而也是真理」的結論。把宗教問題從「真實性」的問題轉向「有用性」,就使宗教理論避開了幾千年來一直困擾宗教家的棘手問題。把詹姆士的主張更直率的講出來,實際上是說:「別管它是真是假,反正只要有用,妳就可以信它;你認為沒有用,就別相信它。」
  • 詹姆士關於精神與現實世界的本質的觀點使他在某些方面趨向於實在論哲學。詹姆士認為,思想和精神的特殊功能就是「追尋未來的目標並為他們的實施而選擇手段」。亦即,第一,他特別強調人的意識和精神只是一種實現目的的手段。第二,所謂意識只是一種主觀的精神狀態,他與客觀的物質世界的關係不是相互依存,而是各自獨立的。第三、意識是通過內省表現出來的
  • 詹姆士的上述觀點,顯然是有二元論的傾向。在他看來,經驗既不是外部世界的反映,也不是單純存在於思想中的東西;就其本質而言,經驗是中立的。我們所說的思想和物質都不是和經驗相區別的某種東西,而是用來組織和連結各種類型的經驗的分類原則。由此看來,詹姆士是把思想和物質看做是我們對經驗進行分類的一種工具;思想和物質都是要在經驗中連結起來,經驗是思想和物質相通的橋樑。簡言之,物質世界就是依據自然科學的原則而被我們描述的經驗世界;精神世界就是依據心理學的原則而被我們描述的經驗世界。兩者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是「經驗」的一部份。但彼此之間是互相獨立的
  • 詹姆士的關於物質和精神本質的觀點,在他的晚年顯著地變成多元論。用詹姆士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徹底的形而上學多元論」。在他的晚年,放棄了上述二元論之後,詹姆士認為現實世界的終極本質是和經驗本身完全一致的。他舉例道:我們說「海市蜃樓的經驗是一種幻象」,並不是說否認我們自己有「海市蜃樓」的經驗,或否認它的存在。我們所否認的只是按照我們所說的那一種「真實的存在」的標準去衡量的經驗。實際上,詹姆士認為,整個世界既包含著可靠的現實,也包含著海市蜃樓式的幻象。「經驗」變成為包羅萬象的範疇,把一切物質的、精神的、幻想的、可靠的現象通通都包羅進去了。而詹姆士的這種多元論的形而上學是和它的整個實用主義體系相協調的
杜威(J. Dewey):杜威的實用教育理論是打著反對傳統教育的旗號登上歷史舞台的。他把傳統教育又稱為「舊教育」,而把自己的實用主義教育稱之為「新教育」。所謂傳統教育,在十九世紀下半葉和二十世紀初葉,主要是指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教育理論
  • 按照杜威的概括,赫爾巴特的傳統教育思想具有三個基本特徵:
  1. 以傳授教科書編定的知識為主
  2. 培養學生符合於社會道德規範的行為習慣
  3. 學校成為一種獨特的社會組織機構
  • 杜威說:「學校的各種方法以及絕大部分的課程,都是舊時代的各種思想,大體上仍控制一切。」資產階級的傳統教育比起中世紀的僧侶教育是一個歷史的進步,但是它已經陳舊過時,不適應壟斷資產皆即為發展生產獲取更大利潤的需求,也不適應壟斷資產階級穩定資本主義社會秩序的需要,這種「舊教育」要改革,實用主義的「新教育」也就應運而生,成為壟斷資產階級的工具
  • 杜威實用主義教育理論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其主要內容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教育超經濟、超政治
  2. 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
  3. 從做中學
  4. 兒童中心主義


    實用主義在教育上的應用
    杜威的教學方法強調,兒童是教育的起點,教材與教法是不可分的,並且要善用已有的方法、技術;同時使學校成為社會的縮影,重視學校教材與校外生活經驗的連結,科目之間的連結,單元之間的連結。而這些又要配合「從做中來學」、「從經驗中學」、「從解決問題中學」,包括了實際活動學習法,社會參與學習法以及問題解決學習法等。另外,杜威認為教育就是生長,就是自我更新,就是經驗的不斷改造,就是使人能夠獲得更多的教育。而杜威之所以把生長看作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因為,生長的歷程本身就是目的,而非另有一個獨立的、固定的目的
    • 除了這一點之外,杜威也提到了幾個重要的教育的目的,包括了:
    1. 培養自我控制的能力:杜威認為人一出生就有許多衝動,若是任由它們發展,不僅影響個體理智的發展,也會因為失控而影響他人
    2. 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的方法,就是所謂的「科學方法」,包括了發現問題、提出假設、演繹假設、驗證假設
    3. 培養良好的思考習慣:因為人既然需要行動,就不能盲目、機械地行動,一定要運用頭腦,善於思考
    4. 培養生活的適應能力:主要的目標是要能主動地參與社會活動,積極地從事社會服務
    5. 培養繼續學習的能力
    杜威主張要從經驗中學習,也就是從做中學。他認為教學應該從學生的經驗與活動之中出發,使得學生在遊戲與工作之中,採用與學生和青少年在校外從事的活動類似的活動形式。他稱為這種方法是一種「科學的方法」,他認為按照這種科學方法來處理問題,便可以獲得某種經驗,而這種科學的方法又是人類思惟反省的過程。這種方法強調學習者個人的直接的主觀經驗,提倡學生的個人經驗,重視實用的知識,這對於教學而言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此,實用主義認為教材必須是解決問題的工具,而教學必須設計問題情境,提供前人的經驗(教材),讓學生自行由前人經驗中設法獲得解決策略,也就是所謂的「設計教學法。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參照前人的經驗,歸納出知識來,成為解決日後問題之指導。故理論與學習應該並重,學習必須是從做中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